马原全部易错点整理,上考场前赶紧背!

2019/12/11 10:47:05 来源: 网络
分享:

  考研政治分为五大部分,知识点繁多,在最后阶段,海天考研网整理了马原部分的易错知识点,希望给考生们的复习带来帮助。

  唯物论

  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法

  1、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

  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2、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3、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4、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5、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认识论

  1、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或客观事物;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2、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4、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

  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

  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5、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史观

  1、区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不包括生产力,是指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指所有生产关系,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3、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5、“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政治经济学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②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问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③ 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三种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反过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排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可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新的可能。因为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作日还能够延长,甚至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问的生理界限拓宽,从而有可能使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进行。

  ②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③ 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